上週受宇韶學長邀請至復興電臺錄節目,談很久沒討論的外交與兩岸議題。巴拿馬斷交事件,很可能是蔡英文政府「外交高於兩岸」戰略失敗的重大警訊。
但是換個角度思考,這也存在著某些積極意義,畢竟過去我們沒有一個完全執政的政府,嘗試去貫徹外交大於兩岸、擱置兩岸,從世界走向中國/大陸的路線。這條路走不通,以後不會再只是臆測或流於恐嚇,而是有憑有據的事實。當然,外交戰略的失敗會付出代價,猶幸這個政府是民進黨主持。
民進黨最「務實」,承諾對他們沒什麼拘束力:核電歸零是騙局、土地正義是騙局、反對舉債是騙局、捍衛台獨當然也是騙局,苗頭不對,就得趕快修正。
賴清德拋出「親中愛台說」、許智傑提「條件九二共識」、柯建銘呼籲思考「凍結台獨黨綱」、以往被邊緣化到極點的美麗島系統的論點,最近曝光度也越來越高......民進黨重要操盤手邱義仁,在這時候說出民進黨是開放的政黨、任何價值都可以討論,的確,許信良「歐盟一中」、謝長廷「憲法各表」也曾經是檯面上論戰的主題......
面對兩岸,「心態開放、行動務實」應該是超過意識形態的原則。我個人非常樂見民進黨重新檢討兩岸路線,畢竟人民的福祉應該是為政者的第一要務:一方面利用兩岸語言文化親近的優勢拓展機會、一方面鞏固民主制度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,本來就是台灣也好中華民國也好要前進壯大的兩大支柱。
國民黨呢?當民進黨在兩岸議題慢慢「國民黨化」之後呢?兩岸和平交流的路線當然不需要大幅修正,但是卻該花更多心思在各種內政議題,提出真正符合百姓需求的政策。也唯有如此,當兩大黨在統獨議題上差異變小,而訴諸政策品質與執行力的競爭之際,台灣老百姓才能真正開始享受民主政治政黨競爭的福利。